close
去年夏天搬到台北之後,在人生地不熟的狀況之下,
我選擇用自己的方式來了解這個城市:看地圖,坐公車去喝咖啡.

兩個月喝了二十幾家之後,終於慢慢摸熟了這城市.
喝咖啡讓我認識了很多咖啡界的新朋友,
開咖啡店的,種豆子的,吧台手,更多就只是愛喝咖啡的人.
溫班長就是其中之一的熱情朋友.
因為他的引薦,我參加了新光講堂開辦的一系列咖啡課程(五堂課)

第一堂介紹世界各大產區的咖啡豆,我有事情沒上到,
第二堂介紹手沖,第三堂賽風壺,第四堂配豆,第五堂espresso.
指導老師是永和區"季節香"的老闆 林裕益老師.
非常親切,樂意解答.(且對我這菜鳥不厭其煩.)

以下是我上課的簡單紀錄,分享給大家.

(注意:文.圖多)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不知道是不是錯過了第一堂課,
所以第二堂課我一直在狀況外.

老師拿出了五款不同產地的生豆,讓我們自己挑選一款,
面對這五款豆子我腦袋空空的,非常遺憾自己沒有上到第一堂豆子們的介紹.
所以就隨便抓了一包上頭寫著PNG,
講義上寫著這一款PNG豆子是巴布亞.新幾內亞的簡稱,
(但我連巴布亞新幾內亞在哪兒都不知道,看地圖它是在澳洲的上面)

老師說這一款豆子有很好的層次感,高複雜度,木質香料的芬芳,還有奶油玉米的味道.
接著叫我們開始揀選一下生豆,然後拿去烘.



我第一次挑豆子,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好豆壞豆,
好心的溫班長幫我挑了一些瑕疵豆起來當樣本,
我得以繼續對照著挑出來....挑得我眼睛好花啊!



挑完豆子之後,老師教我們使用這種簡易型的手搖式器具把豆子烘熟,
就是把豆子放子鐵網籠裡,在瓦斯爐的直火上不間斷地旋轉受熱,
直到豆子上色並發出必必波波的聲音,
就是第一爆,豆子內部水份產生受熱後物理變化.
老師說我們今天烘到第一爆之後差不多40秒就停止.



西門町存有許多早期老派的咖啡館,像是蜂大,南美,明星...等,
豆子都烘得黑黑亮亮,是屬於深焙的豆.
早一輩的人喝咖啡喜歡帶點苦香味,濃醇感的.
現在比較流行中淺焙,尤其是北部城市的人.
從舌尖到舌面,到入喉之後,都有不同層次的味道和餘韻.

雖然仍有不少人視中淺焙咖啡特有的酸味為難喝.
但也有人不酸的咖啡不賣(ex.哈亞咖啡的三上先生)

以下是我搖了10幾分鐘烘好的熟豆,
烤豆子的味道可以想像,有如秋天天氣轉涼的時候,
人們都喜愛在野外生火烤個什麼的那種氛圍,
空氣涼涼,靠近卻有暖烘烘熱度,香香的.

老師說豆子烘好要放三到七天才是最佳賞味期,
不過因為是在課堂上,所以要先拿20克出來做手沖的實作,
其它的帶回家養著.

我第一次看到手沖咖啡是在湛廬咖啡.
它特有的桌邊手沖服務令人著迷.
有一次我去湛廬坐在吧台點了一杯,
坐了大半天,喝完的時候,
服務人員又多給了我肯亞和黃金曼特寧各一小杯,
說他們正在試味道,多沖的.

我想是因為我一直請教他這一支豆子味道的主要調性.

相同的事情也在"也門町咖啡"發生過,
我坐在吧台喝咖啡,問了吧台手一堆豆子的事情,
所以喝了一小杯他多沖的黃金曼特寧.

開心的是,他們願意跟我分享.

回到正題,拿出20克烘好的豆子,磨成粉之後來進行手沖.
磨好的粉,聞起來真的有老師所形容的甜玉米味道!

至於磨粉的粗細度和熱水的溫度也是一門大學問.
老師幫我們磨的刻度是中到中粗的研磨刻度.
水溫是80到90度C.

據說手沖最佳的溫度是85度C.
不知道跟那個85度C有沒有關係.




我問老師,為什麼沒有用細口壺來沖咧?
老師說:用這種妳才練得到手的穩定度.

果然,輪到我沖的時候,
水柱忽大忽小,而且說好要繞圈圈的我卻歪七扭八在蛇行.

老師說:多練就好!


喝下一杯自己揀豆,烘豆,手沖的咖啡,感覺很特別.
而且課程型態是每個同學沖煮自己烘好磨好的咖啡之後,
這一壺咖啡大家都來喝一小杯,一起討論豆子品種,烘豆深淺的味道.

這一堂課就在輪流喝遍10個同學烘的豆子之後結束.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接著是第三堂課:賽風壺.

一樣是選一支豆子,揀選好之後就去烘豆子,磨粉,而今天是用賽風壺煮咖啡.
我今天選的豆子是衣索比亞的有機水洗"耶加雪菲".

老師說這支豆子是很多人開始喝單品咖啡會選擇的豆子.
因為耶加雪菲是有名的香氣豆 (花香,柑橘香).
不過Body比較弱一點.

它真的很香,我一開始喝單品也是選耶加 (果然被說中了).

好吧,接著就是繼續眼睛花花地挑豆子吧!



這次從"旅沐豆行"的張老闆那裏發現他把生豆用手指頭粗略地分開成幾排,
再一排一排挑過去,我也如法炮製.果然減少了眼花撩亂的感覺.




登愣!今天的主角:賽風壺.



壺底裝水加熱之後,水會跑到上面的壺裡,
是什麼原理?虹吸吧!

老師說用賽風壺煮的話,粉要磨到中細度,比砂糖細一些.
水溫70~90度C



水全部上去之後,倒入磨好的咖啡粉.
扁扁竹棒用N字形,在五秒內就要把粉全部拌進水裡,
最後橫切擋流止水.

1分又10秒,把火源移走.
咖啡就會透過濾布萃取回到下壺.



把火源移走後,咖啡液回到下壺之後,
老師會握住把手搖晃兩圈,這樣咖啡濾下去之後,
咖啡渣會因為離心力的關係在壺底成一個小山丘.

老師笑著說:有人以搖出小山丘為樂,
但其實那並不影響咖啡萃取的風味.純粹是技術和美感的堅持.



台北市我喝過的咖啡,用手沖和賽風壺的各有一半.
不過用賽風壺的以老店居多,尤其是日本人開的店.
後來才知道,賽風壺是蘇格蘭工程師發明,但是日本人將它發揚光大.

我問老師賽風壺和手沖有什麼不同.
老師說:賽風壺比較能強調乾淨度和Body,而手沖的味道層次拉得比較開.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第四堂課:配豆.

這一堂也是我最好奇的一堂課.
因為在有自家烘焙的咖啡店裡,有些也會自己配豆子.
用心挑選幾支豆子,調製出一款有特色的咖啡.

老師先將咖啡依照風味分成六種基調:

1.酒香:葡萄酒般的酸性,如摩卡.
2.核果香蜜香:酸性,厚實質感,中南美豆子,如哥倫比亞,哥斯大黎加,瓜地馬拉
3.花果香:香味出色,但質感較弱,非洲產區為主,如肯亞,耶加雪菲.
4.藥草香:亞洲豆,如曼特寧,PNG,爪哇.
5.中性豆:酸性和芳香不清楚,用來當作基底襯托主角.如巴西.
6.陳年豆:糖漿的黏稠質感,如陳年曼特寧.

然後現場提供八支豆子讓我們自己去配豆.總重100克,比例自己決定.




配豆的前提是掌握每支豆子的特性,調製出自己特色的味道.......我這菜鳥哪裡知道這麼多,
只好隨便挑我有喝過的三支:葉門ANESI(35克) + 肯亞(35克) + 巴拿馬藝妓(35克) =105克
主要以非洲豆味主調 (葉門和肯亞都是非洲豆) 配一支中南美豆.





烘好之後才發現資深的同學們都挑了四五支以上配起來烘.
老師也說他店裡配的一款叫做11號,就是用今天的八支豆子配的.

我才挑了三支來配,果然沖煮出來之後,
同學們互相品嚐時,喝到我的配方時都感覺喝起來太單薄了.
不過老師很好心地說:沒關係,就是要多嘗試,而且有時候簡單一點是好的.

同學們配的豆子沖好大家互相喝來喝去,
再回頭喝我配的這一杯,感覺真的少了一個後味,
我問老師如果我這款配方想要再多一個入喉之後的餘味,
該再加哪幾款豆子?
老師喝了一口我的咖啡,思考了幾秒之後,
說或許可以再加配一些亞洲豆像是巴布亞新幾內亞.

接著就發現另一個同學(資深的吧台手同學),
他烘好的配豆就是完完全全我這三支豆子 + 老師建議的那一支.
真是太巧了.於是我就眼巴巴地等著他沖煮出來,
搶第一倒了一小杯來喝,看是不是我期望中的味道.
果然比我單薄的那杯,多了一股餘韻.

好棒,好玩,好有趣.

我將自己第一次配的這一款咖啡命名:[推開大門]

配方是35%葉門anesi + 35%肯亞 + 35%巴拿馬藝妓
100克直火手搖烘焙,第一爆後1分鐘收.

紀念我從這裡推開了咖啡世界的大門.

(硬要學人家咖啡店MENU上那些為自己配豆取的文藝名字)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最後一堂:espresso

最早時,我常喝即溶咖啡,後來覺得很死甜,而且喝完之後嘴裡總有苦澀的酵味.
後來改喝星巴克,或是7-11的拿鐵.現在比較常會喝單品或配豆.
但是在家自己沖煮一杯拿鐵目前仍然是早晨主要精力來源.(因為含有很多牛奶)

大家常喝的拿鐵或卡布,就是用espresso調出來的.

espresso,就是濃縮咖啡.
用熱水高壓沖過研磨的很細的咖啡粉末而沖出來的咖啡.

小小一杯30CC濃濃的像醬油膏的東西,
義大利人會直接喝,或是做成卡布奇諾.
美國人則喜歡拿它加很多牛奶變成拿鐵.

你喝過espresso嗎?
大家會以為它很濃厚,咖啡因一定很重,
但其實它的萃取時間只有短短的30秒以內,咖啡因反而很低.
所以用它做成的卡布和拿鐵,喝了並不會心悸或睡不著.

反而是即溶咖啡比較容易出現心悸或失眠狀況.
因為大部份的即溶咖啡豆子是用羅布斯塔種,
咖啡因是阿拉比卡種的兩三倍.
一般人不會拿羅布斯塔的豆子做單品品嚐,
因為風味不佳,所以它被拿去做即溶咖啡.


老師今天拿來做espresso的豆子是他店裡的11號配豆.
已經事先烘好豆也養好豆了,今天主要實作是磨豆,填壓,以及打奶泡.



填壓咖啡粉的動作很重要,
輪到我壓的時候,老師出去裝個水回來,
沒盯著我壓粉,結果沖出來的味道有些落差,
把沖過的咖啡餅倒出來一看,老師判斷我壓得太小力啦,粉填得不夠厚實均勻!
真是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.




這就是傳說中的Crema.
只有義式咖啡機才製造的出來的Crema (摩卡壺也可以,摩卡壺是義式咖啡機的前身.)
咖啡豆的油脂.而且它十幾秒後就會慢慢消失.

喜歡喝espresso的老饕會在此時拿起來一飲而盡.在油脂消失前.
我只喝過兩次.味道剛入口時有點刺激,但是餘味很久,
而且會令你捨不得喝水,想要繼續保留那餘音繞樑的氣味.

下面這一杯是剛沖好的. 有著美妙的Crema.



這一杯則是因為忙著打奶泡,Crema已經隨著時間一點一滴消散了.


牛奶和奶泡打好了.
倒進espresso裡就是一杯拿鐵.




這是我今天的作品:拿鐵.

我不會拉花.拉花又是另一門學問了.



很開心我有機會上了這一系列的咖啡課.
也認識了很多咖啡界的朋友.都是不吝分享和教導的人.

所以我也要當不吝分享的人.
老師下次開課不知幾時,但有興趣的可以查詢 新光講堂 或是 季節香(直接問林老師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白花花 的頭像
    白花花

    白花花

    白花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